好■書■導■讀
窮查理的普通常識
楊佳霖│會計一部

大眾對於查理·蒙格(Charles T. Munger)普遍所知不多,他是波克夏.海瑟威公司副董事長,該公司董事長是大名鼎鼎的股神—華倫.巴菲特,兩人共同締造波克夏公司的投資傳奇,年初原本全球市值排名第十,在今年一月台積電股價首度衝破六百時剛被台積電超越。這本書收錄了蒙格的十一篇演講,其中的投資哲學看起來比較像處世智慧,而不是財富數字的追求。書中也收集巴菲特及蒙格家人與蒙格相處的點滴,從中不難了解蒙格的人生態度與人格特質。

這本書並沒有教導我們如何致富,而是從認識蒙格所信仰的價值來了解他是如何取得巨大的成就。在十一篇演講中由蒙格的「中心思想」一路貫穿:蒙格總是不斷尋找「更好的思維方式」,推崇大量的「跨領域研究」,也就是類似斜槓的概念,他認為若能掌握數學、會計學、工程學、統計學、心理學等「基礎知識」,並靠這些模型組成的框架來整理間接和直接的經驗,擁有根據實際情況熟練應用各種知識的能力,才能避免扭曲現實,進一步精通某項專門藝術,擁有普世智慧。我想如果在我高中時期就有此書可讀,我應該會有動力好好學習數學、物理等等學科,現在似乎為時已晚……。

「你必須清楚自己有甚麼本領。如果要玩那些別人玩得很好、自己卻一竅不通的遊戲,那麼,你注定一敗塗地。要認清自己的優勢,只能在『能力圈』裏競爭。」蒙格把投資領域侷限在「簡單且可理解的備選項目」之內:「關於投資,我們有三個選項:可以投資;不能投資;太難理解。」蒙格鼓勵讀者透過慢慢培養一個能力圈,並且知道自己能力圈的邊界在哪裡,可以在生活中取得很高的成就。

以上思維方式使蒙格具有看清事情本質的非凡洞察力,加上全面性的分析與串聯,所產生的漣漪效應,即可創造出蒙格所謂的「魯拉帕路薩」(Lollapalooza)效應,也就是說當有幾種力量共同作用於同一方向,所得到的不僅僅是幾種力量之和,而是將彼此極大化,比方說當達到一定程度的質量就能引發核爆的概念。對於「魯拉帕路薩」效應,這個音譯的名詞讀起來有點艱澀,我反覆琢磨時忽然想起一個小故事:有一個石匠要把石頭劈成兩半,每天試不同方法,試了三百六十四天,石頭上連一條裂痕都沒有,但就在第三百六十五天,石頭裂成兩半。後來石匠發現,把石頭劈成兩半不是最後那個方法有效,而是先前的每一次用盡不同思維方法的嘗試。

另外,蒙格在書中很多地方一再強調要有心理學知識的重要性,也給了它一個名稱叫做「誤判心理學」,講的是人的大腦有時會短路,就容易被誤導或是任人擺佈。蒙格認為有些聰明絕頂的人由於忽略了心理學的重要性,而犯下愚蠢的錯誤,這是因為有的人能利用人類思維的缺陷,操縱別人做出傷害自己利益的事。書中羅列二十幾種導致人類經常出錯的心理傾向,比方說人的神經系統會因為「對比」的感知而誤判。舉例,當你把一隻手放進一桶熱水中,另一隻手放進冷水中,然後再把雙手一同放進溫水中。你會感覺一隻手好像剛放進冷水、一隻手好像剛放進熱水。這樣單純的對比就能輕易地欺騙感知。所以蒙格認為如不加以提防某些心理傾向,很容易受到別人操控。這讓我想到一個故事:男子問神父「禱告時可以吸菸嗎?」神父:「孩子,這當然不行,禱告的時候需要很虔誠的。」男子想了想:「那吸菸時可以禱告嗎?」神父開心地說:「當然可以啊,禱告事一件好事,甚麼時候都可以。」這是否說明人是多麼容易被誤導而不自知呢。就像孫子兵法裡所說的「知彼知己者,百戰不殆」,與蒙格認為心理學很重要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,我認為這短短幾個字,已把第十一講「人類誤判心理學」完美闡述。

蒙格也提出給年輕人的人生建議:每天起床的時候,努力變得比從前更聰明一點。認真、出色的完成任務。每天慢慢向前挪一點。對於人生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難題,蒙格有三點建議:別期望太高、擁有幽默感、讓自己置身於朋友和家人的愛。我覺得幽默感是一種智慧,也是一種情境潤滑劑,而愛與被愛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鼓舞,是天地間最大的力量。

從蒙格的子女的描述中,蒙格每天很早出門工作,回家吃晚餐,餐後繼續閱讀及研究,而家庭餐桌就是與家人之間交流的重要時刻,他會對子女講德育的故事,教導子女誠實坦白、公平周到、樸實、遵從正統社會風俗。他人生的四大哲學守則是「準備、耐心、紀律、客觀」。對於一個身價數十億美元的人能這樣內省又自律,讀這一段時我感受到的是一個溫馨家庭的畫面、一個不平凡的典範。

最後我想引用蒙格所推崇的西塞羅《論老年》:「晚年的最佳保護鎧甲,是一段在老之前被好好地度過的生活;一段被用於追求有益知識、光榮功績和高尚品德的生活;過這種生活的人從年輕時就致力提升自己,而且在其晚年收割最幸福的果實;這不僅是因為有益的知識、光榮的功績和高尚的品德將陪伴他終生,直到生命最後一刻,也因為他見證了人生的良心,和對美好成就的回憶,將會給靈魂帶來無比的安慰。」蒙格所推崇的班傑明.富蘭克林身體力行這樣的生活態度,結果流芳後世;華倫巴菲特也正追隨西塞羅與富蘭克林的腳步,堅守崗位,快樂工作。願我們也都能從此書豐富的內容中,找到自己有共鳴的片段並加以實踐,領略如巴菲特說自己「從猩猩進化到人類」般的提升與蛻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