達■人■部■落
吃水果也會脂肪肝嗎?關於水果迷思大破解
黃亦群│SMT部 \ BS庫計物料課

吃水果能減肥嗎?

報章雜誌常常報導藝人為了減肥每天只能吃水果果腹,但若是只吃水果不吃飯能夠減肥嗎?曾流行水果減肥法,三餐只吃單一水果的方式來減重,這種方法因為熱量低,短期內體重就會下降,但未補充蛋白質,減掉的也是肌肉和水分,並不是真正的減掉脂肪,新陳代謝將減慢,一旦恢復正常飲食後,基礎代謝率降低導致溜溜球效應—會快速復胖!

而且若是只吃水果不吃飯,你會發現頭髮掉得很多,皮膚鬆弛而容易腫脹,臉色暗淡,並沒有想像中的神清氣爽,時間長一些,很可能還會出現內分泌失調的情況,這些都是營養不良造成的後果。

那只喝果汁能減肥嗎?

果汁廣告也常常出現內含有一整顆水果的營養或不添加任何水的slogan,讓人誤以為只要喝了果汁就能滿足一天的營養,甚至還有人自創果汁減肥法,整天只喝果汁減肥,以為又滿足了膳食纖維又低熱量,但市售的果汁為了迎合大眾的喜好、增加適口性,大多還會添加很多糖,再來打成果汁,接觸空氣的面積增加,會造成水果中維生素C加速氧化,且在搗碎和壓搾果汁的過程中,由於水果的細胞結構一併被破壞,也可能導致纖維素、維生素流失。再加上果汁打完若沒馬上經過特殊處理,半小時內就已經氧化了,若經加熱滅菌,也會流失許多營養價值,這時你喝的果汁只剩下果糖的空熱量,只有水果香氣卻沒有對應的營養素,所以最好的方法還是直接吃水果,又簡單又能確保營養不流失的方式。

人體共需要近50種的營養物質以維持生存,特別是每天需要65克以上的脂肪,以維持組織器官的修復。水果含水分85%以上,蛋白質含量卻不到1%,幾乎不含人體必需的脂肪酸。 因此透過吃水果,是不可能補充人體所需所有營養的,均衡飲食搭配運動才是健康安全不復胖的不二法門。

吃太多水果也會導致脂肪肝!

最近讀到一些文章,水果可以拆解成2種成分,一個是「水分」,另一個是「果糖」;而澱粉中的糖為「葡萄糖」。一樣都是糖,果糖和葡萄糖對身體的影響卻不一樣。水果香甜可口,比起蔬菜真是美味多了,攜帶、食用也很方便,把水果當成減肥的主食不適當就算了,如果有脂肪肝的風險就非同小可了:原因是正常葡萄糖代謝後,會影響血糖而升高胰島素,進而達到飽足感;而果糖不同於一般碳水化合物,它的結構特殊,代謝後傾向於增加肝臟內生性脂質合成,簡單說就是增加「脂肪肝」。

再者,果糖的代謝會消耗大量三磷酸腺苷(ATP),增加尿酸生成及增加氧化壓力,而氧化壓力就是「發炎」;且果糖代謝最後並不會有抑制食慾的效果,反而會有增加食慾的可能,這是因為果糖消耗大量的ATP,導致「丙二醯基輔酶A」的濃度下降而造成食慾上升。 至於究竟該在飯前還是飯後吃水果? 英國人對吃水果的時間點有種說法「上午的水果是金,中午到下午3點是銀,3點到下午6點是銅,下午6點之後的則是鉛。」提出這種說法的人認為,那是因為早上吃水果,可以幫助消化早餐,有利於腸胃蠕動、幫助排便,但如果是等到晚上6點鐘之後再吃水果,尤其是纖維含量較高的水果,會給胃腸功能較弱的人帶來相當的消化負擔。飯前、飯後與餐間吃水果的好處與壞處:

一、飯後吃水果:

這個飲食觀念已根深蒂固,從小時候媽媽就說飯後吃水果可以幫助消化,所以吃飽飯後就會有一盤切好的水果上桌,但這個原則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,如果是腸胃不好的人,當用餐完畢,尤其是吃完豐成的大餐時,胃部體積膨脹,這時候再吃水果,會讓胃部脹得更大,不僅無法幫助消化,還增加了消化的工作份量,造成腸胃的負擔,嚴重的話更可能會引發胃脹氣、胃食道逆流等症狀。但若像是木瓜、鳳梨等富含消化酵素的水果,可以幫助消化吸收,避免消化不良、胃腸脹氣,就是適合飯後吃的水果。

二、飯前吃水果:

對於想要減重的人,是可以將水果放在飯前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吃,可以增加飽足感,進而達到控制正餐攝取量。除此之外,在飯前吃水果,還能加強人體對維生素C的吸收,促進膠原蛋白增生、抗氧化,維持肌膚水潤彈性,同時幫助植物性鐵質吸收。不過,也不是所有的水果都適合在飯前空腹吃,例如番茄、柿子、香蕉、橘子、甘蔗和荔枝等等就不宜在飯前吃,其中空腹吃柿子容易引起「胃石症」,而空腹吃橘子則會刺激胃黏膜。至於適合在飯前吃的水果則有蘋果、葡萄、芭樂、火龍果等。

三、餐間吃水果:

凡事過猶不及,水果適量吃的話,並沒有這麼恐怖,水果不適合取代正餐,但它可作為點心的選項之一,不少營養師都建議可以在正餐跟正餐中間吃水果,例如吃過早餐後2小時,或是吃過中餐2小時後再吃水果,因為這個時候通常是最想吃零食,很容易亂吃東西的時候,比起零食餅乾這種垃圾食物,水果可說是既能暫時充飢,還能增加膳食纖維,補足飲食中不足的營養素,而且水果富含抗氧化因子,是對抗自由基很好的補充劑。